第三十六课(2 / 3)

好赶快来人把天下给统一了。

但是问题就又来了。

如果是战国后期的那种局面之下,大家都是一个时期过来的,谁的实力也不是碾压级的,都是旗鼓相当、强弱轮换的。如果在这种互相都很平衡的局面下去打,一时半会儿分不清胜负的,那又会是另一种持久的折磨了。

能不能来个有实力的大国、直接把其他六个都个搞了呢?

历史的结果是:能。

"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,又经过了好几代秦王的努力和积累,实力国力上、秦远超了其他六个国家。所以,秦在这个时候,就是那个已经具备了这种结束战争条件的国家。”李晓诗看着课本,嘴里说着,"等到王位传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中时,除了历代秦王留下的基业,他自己本身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。"

李晓诗这会儿不叫嬴政哥哥、也不叫始皇哥哥,连政哥哥都不叫了。她对话里的这位“能够一统六国的秦王嬴政”语气并不怎么崇敬、也不含任何贬低、更没有任何评判的语意,而是以一种单纯地在讲述历史前辈的态度说起“秦王嬴政”——客观、尊重,而礼貌。

立场不同,看待人的角度也不同。

她只负责说事实,说课本上记载的事实,至于观众们究竟要怎么样去看待这位秦王、这位帝王,那就交由他们自己去判断了。

“嬴政即位后,他手中掌握着各种各样的人才,又向天下招募人才,委以重任、并听取各类建议,积极为统一制定计划。”

李晓诗看着在老师讲课时念出的人名,以及她自己标好了的读音,说道:“嬴政手下的人才非常多,文武都有。比如李斯,吕不韦,尉缭,蒙恬,王翦等等。他用人,不分籍贯和出身。比如李斯是原先楚国的小吏、尉缭是魏国的布衣,但他们在嬴政这里,都得到了重用。"

说到这儿,她又看了看下边两行字,不由地思维发散了一下,

然后飞快地收了回来:“咳……还有韩非。嬴政很欣赏韩非,为了得到他,下令攻韩,迫使韩王把韩非送到了秦国。”

嬴政:。

韩非:。

韩国人:…………

还没经历过这些的韩王:………………?

啊?

为了一个人就来带兵打国家?不觉得有点过分吗??

嬴政无语是纯粹无语于这个说法。

虽然被李晓诗指名道姓念嬴政就已经有点奇怪,但更奇怪的是,这关于韩非的说法是不是哪里不太对,怎么听着这么奇怪?

如果李晓诗听到他的疑问,一定会狠狠摇头的。

不,关于韩非这两句,是课本上的原话啊!还是在“相关史事”模块里的!!她只是在棒读而已,老师上课拆开提到韩非这件事的时候更奇怪好不好!

而且更奇怪的还在后边呢。

李晓诗努力绷出个小僵脸:"嬴政对人才的看重并不止在委以重用和不看出身上,还有他肯为了人才放低姿态说好话。”

嬴政:.…?

蒙恬瞪眼。

就算你是后人,说话也要负责任、话也要说明白的,李晓诗!他们陛下放低什么姿态了,说什么好话了?

李晓诗:“当嬴政想打楚国的时候,曾经问李信,要给你多少兵马,能够完成攻楚的任务?李信

说:二十万就完全可以。"

王翦:......…

他知道了。

嬴政:。

他也知道了。

李信:??

为什么要从他开始??

处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众:....李信是吧,二十万?啊?

李晓诗:"然后嬴政又问王翦,如果是他去,带多少人够。王翦说:没有六十万的话做不到。但是六十万,对于当时任何一个国家来说,都差不多是全部的兵力了,不能轻易尝试的。所以嬴政派李信去了。王翦称病在家休养。"

“后来,李信失败了,嬴政为了让王翦带兵,亲自去请王翦。见了王翦,他很诚恳地道歉,说,是我没有听将军的话,才造成了这次失败

。但是现在楚军正在一天天向西逼进,在这种情况下,将军虽然有病在身,难道能忍心抛弃我吗?"

李晓诗一改棒读风格,很是声情并茂地模仿了一遍老师讲到这里时候的语气。

嬴政:..

王翦:..

有公主不由地瞪大了眼,小声问她们哥哥:“大兄,父他真——”

扶苏板着脸:“慎言。”

公主:"。'

可是真的很好奇啊!!

天幕上,李晓诗还在继续模仿:“但是王翦正在赌气呢,他就推脱,说,我年纪大了,身体不好,也有点昏乱了,大王还是另选高明吧!"

她模仿的虽然不像嬴政和王翦,但是很像她们老师,为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特地把这些语气和内容都夸张化了,"嬴政听了,就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