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三课(2 / 3)

通。

李晓诗正准备说起这一课的最后一部分,却见一直都是零零碎碎感慨内容的弹幕突然开始有长长的言论出现。

她眼睛一亮,知道这是补充知识的机会来了。

于是很顺从地就道:“课本上前两部分的内容已经讲完,接下来有一位唐朝的观众做了些补充,我来说给大家听一听。"

屏幕上,房玄龄被系统翻译过的发言安安静静躺在李晓诗面前。

她念道:“……西晋最大问题的祸根,追根溯源要从司马懿的儿子说起。”

司马懿的儿子?

可是晋朝开国皇帝才是司马懿的孙子呀,不是从司马炎的无能说,反而要从司马懿的儿子.…嗯,司马昭说起?

“司马懿的长子是司马师,司马懿死后,司马家的一切理应由长子继承,所以当时家族的一切事务都是司马师掌管的、包括魏国的军政大权。司马师自小名声就很好,少有美誉,风采过人,被称为有雄才大略之人。而这一切在魏国的政事上都能看得出来。他接手重任后,朝廷上下秩序井然。"

“但司马师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,他没有儿子。作为一族长子、怎能没有后继之人?于是在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,就将另一个儿子、也就是司马昭的儿子过继给了司马师,来为司马师继承香火。”

听到这里,司马炎的脸上有几分不甚明显的扭曲,然而他一忍再忍,还是把那股郁愤咽了下去。

天幕提起他死后会有八王之乱、批判大晋的种种不好,他都可以理智对待,但唯独这件事、唯独这件事,唯独这个人——

“这个被过继过来的孩子就是日后的齐王,也是司马懿非常器重的一个孙子,叫做司马攸。”

“司马攸年幼时就很聪慧,熟读经史,在祖父和父辈的庇护下成长得一帆风顺。司马懿对他的培养也完全是按照皇帝继承人的模

板来培养的,司马攸成长为一位清和平允、亲贤好施,美名远传的人。更是成为了当时的楷模,风头一度盖过了亲哥哥司马炎。"

“司马攸成为了司马师的嗣子,如果司马师以后成为皇帝,那司马攸自然就是下一任君主,他这样一位堪称端方的人,自小学习的也不是阴谋归算之计,而是治经博书,他若成为皇帝,未必会是一位混沌之君。但很不幸运,司马师很快也病故了,当时司马家并未起势。”

“司马攸年纪尚小,即便名声和能力都很好,也撑不起家族的宏大目标,于是司马师的弟弟、司马攸的亲生父亲,就暂时代替大哥接过了司马家的重担。"

“后来司马昭成功让天下之人都知道了魏帝那句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’,可司马昭的心腹却都被司马炎笼络了过去,一直以来支持爱护司马攸的司马懿和司马师都已经去世,他又是个温和之人、看重礼教法度,在这等境地中,他无法违背本心做出什么为自己谋算的事。"

“司马昭曾以魏文帝曹丕和曹植的事情告诫过司马炎,不愿让他有朝一日伤害自己的手足。司马

昭的妻子、司马炎司马攸的母亲也曾忧心不已,认为司马炎恐怕无法容忍弟弟,她十分担忧司马炎会害了司马攸性命,直到临终前还在告诫司马炎。”

“晋朝建立后,司马炎即位。无论皇位是从曹魏那里夺来、还是从司马家长房一脉得来,这都有些得位不正的意思,所以司马炎即便没有忘记父母的话,对司马攸也一直都是很忌惮的。”

“但司马攸为人和善,一心为国。在分封制重启后,各诸侯王封地内的官员都是自己任命的,司马攸却依然让朝廷任命;司马攸也拒绝收受朝廷的钱财支援,坚持靠封地就可以养活自己,不愿白拿中央的;每有天灾,司马攸便都会下令为封地内的百姓减轻赋税,还会赈灾赊贷。”

越念李晓诗越惊讶,这里竟然还有这么个人呢?

而且听他的所作所为,完全是个很好的人啊,不说能不能当个好皇帝,但最起码作为一个诸侯王,他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百姓,都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人了。

还会减轻赋税……说实话,看晋朝的东西久了,她甚至觉得会给百姓减税就是件很了不得的事了。

更别说这司马攸还会赈灾安民了,这样一比,其实他更适合做结束乱世后整治国

家与民休息的皇帝吧?

最起码比那个“何不食肉糜”要好吧?

“就连后边的汉赵皇帝刘渊,司马攸也早早看出了他的不安于室,曾向司马炎进言过,奈何未被重视。"

刘备:?

汉赵是什么汉.…

“司马炎的下一任继承人是司马衷,是个呆傻之儿,许多大臣都曾上书让司马炎更换一个继承人,换其他的儿子。但或许是自身‘得位不正’让他心有不甘,他始终不愿意。”

这其实很好理解。

司马炎的嫡长是智商有缺,但如果可以不立嫡长、立贤,那当初司马攸贤名远传,司马昭是否该把位置给司马攸?

现在司马攸贤名更甚,他又是不是该把位置还给司马攸、而不是自己的儿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