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课(2 / 4)

在把课本上的内容以及老师教的内容结合起来,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
“老师说,历史上所有的动乱时期,都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关系。经济学上,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,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周会逐渐变成后世人所说的‘春秋’的原因。"

李晓诗其实对这些特别专业的名词还不是很熟悉,但老师讲过的内容,她复述起来并不算难:“华夏自古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,而经济发展不止是指商业经济,还有农业、手工业等。春秋时期,大家发现了铁,铁比铜便宜,还多,所以大家用铁制造农具、代替了之前的骨头石头木头,还开始使用牛来帮助耕地,这样一来,生产力有了提升,促进了大家开发新耕地、从粗糙耕地变成精细耕种,这也就让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。"

“生产力的提升,导致原有的土地制度不再稳固,井田制逐渐开始瓦解。”

说到这儿,李晓诗是有点弄不明白的,老师没有太仔细介绍什么是井田制,只是当成随口一提的课外拓展,课本上也没有,所以她对这一点有点含糊,随口提了一句就盖过去了:“再然后,手工业也开始发展,大家铸铜、冶铁、纺织啊等等,那有人做就要有人买,所以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,金属货币也逐渐开始流通起来。"

除却专门研究这类的学者,许多人是并不会坐下来仔仔细细思考“经济发展”“生产力”“社会结构”这些究竟有什么关联、又究竟是在遵循个什么样的原理在进行变化的。

很多人进行的一些行动和改革,是基于天生的直觉、是与生俱来的天赋,是基于思想、基于政治、基于实践,他们知道要这样做、这样做是对的,但却没有深究过为什么要这样做、这样做是改变了什么、从而又带来了什么,对以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。

但在此刻,有了李晓诗这一通听起来玄玄妙妙让人发困的话,一些人顿时茅塞顿开起来。并且因为聪明,因为天赋,他们

还很快就能举一反三,接连想通一大串事情。

这些天赋出众的实践派经济学家,他们曾在历史上靠着思想和天赋一点点去摸索、大胆改革,为华夏古代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但,他们的伟大,不止在于这一点,还在于,他们自始至终都缺少着成体系的理论支持,而如今,被李晓诗话里隐含着的一点点现代经济的边角点拨,很快,他们就自行悟出了独属于自己的、已有雏形的理论体系。

好比正在准备内政改革的管仲、正在为他家陛下的打仗计划想方设法筹钱筹粮的桑弘羊、为安史之乱之下窘迫的财政日日殚精竭虑的刘晏、甚至于因为改革大计而对此道有涉猎的王安石张居正等等,都为李晓诗这段话而沉默了下来,或蹙眉或凝思,而后提笔挥毫。

无论是什么改革,凡是与“社会”相关的,“生产力”"生产方式"“社会结构”等都有着其间的一套规律,而李晓诗所给出的“经济”概念是极好的,若是先把这些搞清楚,做出一套理论学说,那无论日后再进行什么改革,想必都更有说服力和底气了。

自春秋战国伊始,华夏便有了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……等等学派,那么有了这套理论,是否也会出现“经济家”学派?

许许多多对此有感悟的人皆忍不住想。

所谓现世与古文明的影响值,其实从李晓诗直播开通的第一天起,蝴蝶翅膀就已然在扇动了。

李晓诗并不知道无心插柳能到达什么样的地步,但她自觉这些内容实在不如历史趣事来得好玩,正在试图把听起来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有趣一点,穿插着自己的小感想:“其实我们直到现在还有用硬币的呢,硬币就是我们这里的‘金属货币’,和古代的铸币差不多啦。”

她看了一眼旁边的笔记,还有“井田制”三个字:“春秋时期的社会一直都处于动荡的状态,这和上一部分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,西周的制度在春秋这里就变得行不通了——周天子原本定下了分封制,可是他封的王却逐渐开始不再使用分封制了。他们开始使用官员去管理地方,分封制就慢慢变不行了。嗯……老师说,这也是因为井田制的原因。"

话说到这里,刚刚被李晓诗无意点了一下的古代经济学家们心思就活泛起来了。

察觉到李晓诗脸上其实很明显的迟疑和困惑,桑弘羊率先站了出来,代表他们的陛下给他这个小

妹妹进行了解释。

【井田制是把土地分割成“井”字状的方形,这些土地归周天子所有,但分封之后,诸侯王拥有了这些土地的使用权,但不可以买卖,只能耕种,耕种后会向周天子纳贡,不需要缴税。所以贵族就让百姓和奴隶来耕种这些土地。《谷梁传·宣公十五年》中记载:井田者,九百亩,公田居一。也就是说公田在之中,百姓们需要耕完公田,再耕私田。】

李晓诗眼力极好,更何况这一大片的字,她眼睛一亮,就暂且抛下了课文去读那行发言,心中的困惑逐渐被解答。

她之前问老师,老师只说这个不是考试重点,不重要,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