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八课(2 / 4)

格进的小兵对视。

他缓声退让:“……我。”

“装疯卖傻么?不愿意回,那就抓起来吧。”那士兵却不愿意和他多说了,挥挥手,直接上来两个人,一左一右钳制住了李隆基,不由分说把他带走了。

“陛下不日便要御驾亲征,尔等还如此视规矩于无物,夜半衣衫不整徘徊在外,扰乱人心,该罚!"

纵然李隆基少有奇才,也有带兵杀人的经历,可此时他也不过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,被两个士兵押着根本动弹不得。

但听闻这小兵如此说话,他还是忍不住心中一惊。

御驾……亲征?

小兵口中的“陛下”,应该就是他本人,是另一个时空的“李隆基”——他自己还没经历过这些,那显然这是在他之后发生的事了。

可他已经在宫城内逍遥数年,政事都不怎么管顾了,如今这是发生了什么,竟然已经到了要“李隆基”亲自出征的地步……?

镜头前,李晓诗正微笑着和直播间另一边的大家说话。

"这位是我们今天的幸运观众,之一啦——唔,他的真实身份是唐王朝的玄宗陛下,也就是唐玄宗。"

这就是李晓诗黑箱的人选了。

其实在了解到那段历史及几个著名的事件后,李晓诗想“黑箱”的人有好几个。只不过最后还是

决定先把第一个给到李隆基。如果等讲的顺利、如果时间允许,如果李隆基没能活到最后,那还可以继续把下一个抬上来。

而且关于选哪个李隆基,李晓诗也是有考量的。

选安史之乱后的李隆基,效果估计不大,他本身就是从那段时间过来的,未必真的

会在意那些事;选离太远的,中间的变数又太多,而万一李隆基还正值励精图治的时候,过来又当模拟游戏一样玩了个好结局好发挥,那恐怕还能为他再赚一波人气,也不合适;思来想去,李晓诗选中了离安史之乱很近、但又不是那么近,也不过恰好就是天宝年间,和“干儿子”安禄山关系还不错的李隆基罢了。

这个应该效果最好。

对画面里李隆基愤怒的呼喊充耳不闻,李晓诗很坦然地开始了今天的课前引入语。

"万国尽征戍,烽火被冈峦。积尸草木腥,流血川原丹——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作品《垂老别》中的句子,描绘了安史之乱时的人间惨状。我们上节课才见识过的盛唐歌舞升平,但到了杜甫这首诗里,却成了如此一派景象,这到底是为什么?又是怎么样造成的呢?"

“唐朝国运急转直下,甚至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,也就是咱们今天要说到的安史之乱,致使盛极一时的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。这场动乱也被现在很多史学家认为,站在宏观史学角度来看,是影响了华夏命运的一场动乱——那么它为什么会发生?又是怎么样的一场经过?给华夏大地以及李唐王朝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?唐朝又是怎么样灭亡的、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?"

一连串的问题,明明是作为引入课题的导语,却偏偏一个比一个扎心,让天幕外的李世民听得脸上忧色更甚。

这估计就是后世“史书”上关于大唐的最后一课了..

一个王朝,要真的说起来,还真是短暂,不过薄薄几页纸而已。

从建立、到盛世,再到衰亡。只有这么几页纸,这么几课。

李唐的命运,真的要就此衰亡了。

他轻轻叹了口气,心中那点微弱的希望彻底灭了,转而更为专注地看着天幕。

要听的。

要听听,这盛世大唐,到底是怎么就“急转直下”的。

刚刚那个情景置换里的士兵说,皇帝要御驾亲征,那是不是意味着,这场动乱其实……可能只是伤了李唐皇室的根本,事实上也不是那么的一面倒?

有皇帝稳定军心,应该还行吧?

但是这究竟到了什么地步,竟然需要皇帝都出去了。

要知道,就算是他,昔日的天策上将,在当上皇帝后,也很

少御驾亲征了。不是没有,当然有。只不过比起没当皇帝时要少了许多许多许多。

"大家可以看到,我旁边的画面里,咱们第一位幸运嘉宾已经身处了在了安史之乱中——他此时所在的是唐长安城,时间是天宝十五年,六月份。正像刚刚那个士兵说的一样,这时候的唐玄宗,正在准备‘御驾亲征’,关于他是怎么御驾亲征的,我们之后就能从这里看到详情,至于他为什么要选择亲征……我们就要从另外的一个人开始说起了。"

李晓诗顿了顿,从她斟酌了很久终于定下的切入点开始讲起:“开元二十年,一代名相宋璟告老辞官,退出朝堂。"

老师不是从这里讲的,老师甚至没有再在安史之乱的部分里提这些人,连课本相关的教材书都没有讲到,但李晓诗再三了解了这段故事,还是决定从宋璟做引,因为只有拿出她的观众们从这里听到过的名字来讲,观众们才能更好地把一切都串联起来。